当前位置: 首页 户外

未来的水立方将能承接什么赛事(大国工匠 “水立方”无缝切换冬奥“冰立方”,这是怎么做到的)

时间:2024-04-20 作者: 小编 阅读量: 1 栏目名: 户外 文档下载

“水立方”无缝切换“冰立方”据市重大项目办介绍,国家游泳中心“水立方”改造工程11月27日正式完工,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个实现完工的改造场馆。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将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。我们增加水立方顶部膜结构空腔自然通风,夏季开启降温,冬季蓄能降低场馆热耗。此外,“冰立方”已经初步建立奥运赛事运营和服务团队,

大国工匠 “水立方”无缝切换冬奥“冰立方”,这是怎么做到的

北京冬奥首个改造场馆完工!“水立方”无缝切换“冰立方”

据市重大项目办介绍,国家游泳中心“水立方”改造工程11月27日正式完工,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个实现完工的改造场馆。目前,场馆比赛大厅内已开始新一轮的场地转换结构搭建,全新的冰面将于年底前完成。

“水立方”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场馆,承担了游泳、跳水、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项目。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将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。该场馆在2019年首次完成游泳池与冰场的转换,成为世界首座完成“冰、水转换”的场馆,实现了“水立方”变为“冰立方”的华丽转身。当年12月,场馆成功举办了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,并完成了赛道认证,成为第一个开启了高规格冰上赛事、并率先进入实战测试阶段的冬奥场馆。

根据改造方案,“水立方”改造涉及建筑、结构、防水、膜维修等工程领域,约70个独立施工区,50000平方米的改造面积。“改造中最大的难点在于,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的水、冰转换。”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透露,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,从而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。这种转换模式不仅实现了“水立方”与“冰立方”互换,还实现了转换材料重复利用,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。

目前,按照原定测试赛计划,“水立方”已启动第二次“水冰转换”工作,比赛大厅内已开始新一轮的场地转换结构搭建,全新的冰面将于年底前完成,也将为公众提供新一轮的冰上体验活动场所。

市国资公司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介绍,国家游泳中心由“水立方”改造成“冰立方”后,比赛大厅将具备冰上赛事、水上赛事及大型商业活动的承办条件。赛后,将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间不断切换,春夏秋三个季节将成为“水立方”,用于水上运动;冬季则变身为“冰立方”,用于开展冰上运动,成为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典范。

同时,为做好场馆的后期运营,国家游泳中心还利用南广场地下空间建立了两块冰面,一块为标准冰场、另一块为冰壶场地。届时,将作为奥林匹克中心区冰壶项目体验基地,为大众提供开放的平台,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提供助力。

“水立方”填池铺冰可在一周内完成

国家游泳中心转换成北京冬奥会冰壶场馆效果图。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打造冬奥会的冰壶场馆,不仅是“水”变“冰”的问题,还要对温湿度系统、光照系统,甚至声学系统进行改造。而未来,国家游泳中心三季用水,冬季上冰,将成为双奥之城的一个重要遗产。——孙卫华 可拆卸冰面支撑体系首次在冬奥会上使用 新京报: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,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,也是北京冬奥会三大示范场馆之一。把一个游泳池变成一块冰壶场地,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,有没有觉得有点难? 孙卫华:当初面对这个设计任务,我们的心态确实比较复杂。冰上场馆在国内是较少的建筑类型,有相当的专业度,而且又是一个既有建筑的改造,还是一个著名建筑的改造,更是实现“冰水转换”的双奥竞赛场馆改造,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。 我们学习了相关材料,发现“冰立方”和水立方存在一定的契合度。首先在比赛规模上,一个标准的4个赛道的冰壶场和一个标准的泳池都是长方形。从先天条件上,泳池可以兼容冰壶场馆的尺寸要求。这给我们很大信心。后面我们就是对温度、湿度、声学、照明等指标攻克难点。 新京报:从“水立方”到“冰立方”,如何实现游泳赛事和冰上赛事之间的转换? 孙卫华:未来的国家游泳中心,将成为“冰火双驱”的双奥场馆,目前水立方游泳池三米深,必须在泳池上搭建一个冰层的基础平面。为了实现泳池向冰场的转换,我们和有关科研单位一起研发了可拆卸的支撑体系,这套体系并非世界首创,但在冬奥会上使用是世界首例。 可拆卸的钢结构是冰水转换的基础。改造时,首先要把泳池里的水放掉,在泳池内安装可拆卸的钢结构,这种钢结构必须轻便,能够快拆快装,同时还要保证强度。 在钢结构上方是一层预制混凝土板块,再上面是防水层和制冰管道层,管道层上面再铺层冰。在此前的实验过程中,可拆卸钢结构支撑体系安装时间为两周,加上制冰总共用时一个月,经过反复演练以后,整个过程在一周左右。 打造冰壶场馆不仅是“水变冰”问题 新京报:冰水转换,设计上主要解决什么问题? 孙卫华:从“水立方”到“冰立方”,既是水的延续,又是水的升华,由“水”变“冰”,多的还真不只是“两个点”。冰壶比赛的冰面是要求最严格的冰面之一,在游泳馆内实现这个金贵的冰面是前无古人的创举。同时,冰水转换又不仅是冰面的问题,还有很多环境问题。 前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。第一个是泳池。因为要保留水立方原有功能,不去做永久性改变。未来还是要能承接游泳、跳水等比赛。另外,增加功能又存在转换问题。第一个科研课题,就是解决可拆卸冰面的可靠度等问题,我们和哈工大、中国建筑研究院,还有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进行科研攻关。 新京报:你刚刚说到,不仅是冰面的问题,还有一些环境问题,这主要是指哪方面的改造? 孙卫华:比如说温湿度,这涉及原有系统的调试、改造,适应冰面条件下的温度、湿度。水立方泳池和看台的温度是一个体系,转换成冰面后,这个体系就变了。冰面温度是零下8.5℃左右,距离冰面1.5米,变成了10℃到正负2℃,观众区可能到18℃。这和原来的温度系统有很大变化,需要对空调系统、除湿系统做大的改变。 另外,水立方整体是透光的空间,但是冰壶比赛的冰面是不允许光直接照射在冰面上的。所以要解决照明和采光问题。 还有,水立方原本是游泳馆,它的一些声学指标满足的是游泳馆的要求。但是冰壶比赛,运动员之间要靠声音去进行团队的战术配合,所以它要求混响时间在2秒钟。这需要通过吸声材料调整场馆的混响时间。 新京报:在场馆改造中,我们也听说,设计团队应对改造的难点,做了很多努力,其中也有不少高 科技 和绿色建筑的应用,可以介绍下吗? 孙卫华:此次改造将升级智能建筑管理系统,实时监测、控制冰场温度及空气温湿度,确保能源高效利用。 我们增加水立方顶部膜结构空腔自然通风,夏季开启降温,冬季蓄能降低场馆热耗。我们还更换节水型器具,进行机电系统变频改造,让场馆运行更加省电。新建了可视化能源管控中心,控制场馆能耗和碳排放。 改造升级并不是整体换,而是充分利用原有的条件。原来可以用的继续使用,需要增加的,考虑可转换模式的要求。像池岸上的送风管,就采取布袋管,平时很方便地收纳起来,用的时候就能进行场地送风;而有些可以做成永久性,像除湿系统机房是按照永久模式设计的。 未来将实现“冰水”的四季轮换 新京报:夏奥场馆变身冬奥场馆,国家游泳中心是场馆赛后利用的典范。对于北京冬奥会之后“冰立方”的利用问题,有怎样的设计思路? 孙卫华:在保有“水立方”水上功能的基础上,“冰立方”将新增冰上功能,即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及安装可拆卸制冰系统,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。 凭借这套可拆卸制冰体系,“水立方”将同时拥有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,制冰设备和冰层拆除后,冰场即可还原为泳池。按照计划,将来春夏秋三个季节“水立方”将用于水上活动,冬天则用于冰上活动。 同时,新建的南广场地下冰场赛时供冬奥会配套使用,赛后则将作为冬奥会重要遗产,用于群众冰上运动培训和体验,成为向青少年推广冰上运动的重要载体,助力实现“三亿人上冰雪”的目标。 此外,“冰立方”已经初步建立奥运赛事运营和服务团队,筹划各级别冰上比赛、演出和冰上培训业务,力求将“冰立方”打造成京城“最热的冰”。

水立方提前完成了吗

水立方提前完成。

国家游泳中心(National swimming center),又名“水立方”、“冰立方” ,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,始建于2003年12月24日,主体建筑紧邻城市中轴线,与国家体育场相对。

国家游泳中心是一个关于水的建筑,水在泡沫形态下的微观分子结构经过数学理论的推演,被放大为建筑体的有机空间网架结构。 

国家游泳中心是北京市地标建筑,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游泳馆、标志性建筑物之一。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竞赛场馆之一。 

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,转换成“冰立方”作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,可容纳观众约4600人。根据改造方案,“水立方”成为国际首个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场馆。

建筑特色

国家游泳中心建筑方案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、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、ARUP奥雅纳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联合设计。设计体现出 (“水立方”)的设计理念,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。

国家游泳中心"水立方"采用大面积ETFE膜气枕作为围护结构。这个看似简单的“方盒子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“搭建”而成的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天圆地方”的设计思想催生了“水立方”,它与圆形的“鸟巢”——国家体育场相互呼应,相得益彰。

国家游泳中心将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。

“冰立方”将在保有“水立方”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,应冰壶赛事需求,场馆的改造过程将围绕可转换冰场结构体系、冰壶场地热湿环境、冰壶场地体育照明、场馆综合节能和场馆建筑声学等5项课题展开。

改造完成后的“冰立方”不仅功能增加,更将实现智能升级,全新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将有效控制和监测场馆室内的温度、湿度、照明、声学等变化,为冬奥冰壶比赛提供良好环境。

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2022年冬奥会上承担哪个项目比赛

冰壶。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冰壶比赛是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其中一个比赛项目,比赛在北京赛区的国家游泳中心进行。冰壶(Curling)又称掷冰壶,冰上溜石,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一种投掷性竞赛项目,被大家喻为冰上的“国际象棋”,它属于冬奥会比赛项目。

北京冬奥会过后水立方江南诚家什么赛事

国家游泳中心是世界首座完成“冰水转换”的场馆。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,“水立方”将会正式变身为“冰立方”,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项目。北京冬奥会赛后,国家游泳中心将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间不断切换,春夏秋三个季节将成为“水立方”,用于水上运动;冬季则变身为“冰立方”,用于开展冰上运动,成为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典范。“水立方”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,曾在2008年奥运会承接游泳、跳水、花样游泳等项目比赛,而在2022年,这里又将承担冬奥会和残奥会男女冰壶和轮椅冰壶的全部比赛。据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介绍,冬奥会冰壶比赛场位于“水立方”的比赛大厅,共4条赛道,每条赛道长44.5米,宽4.32米,可提供4000个观众坐席。比赛大厅将在明年年底实现冰场功能,而在未来几年的运营中,比赛大厅将实现冰上、水上运动的季节性转换,以及冰上运动和大型商业活动的快速转换,从而具备更加丰富的综合服务能力。按照项目规划,水立方的场馆改造主要分为3个步骤。首先是采购一套国际先进的制冰设备,实现可转换制冰系统;其次是对场馆的空调系统和除湿设备进行改造,提供更舒适的比赛环境和观赛环境;三是为运动员、媒体提供专用房间,为残奥会提供必要的残疾人设施。值得一提的是,冰壶项目对比赛场地的要求很高。除了对光线、空气流动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外,冰壶要将冰面温度恒定在零下6.5摄氏度,而为了保证运动员的正常发挥,又要求冰上1.5米处控制在10摄氏度,所以除湿就成了其中的关键要素。

北京“水立方”华丽变身“冰立方”,“冰立方”有何用途

说起为兴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而建立的鸟巢、水立方等大型比赛场馆,可谓是08年奥运会凝聚全世界目光的地方,随着奥运会的结束,如何将这些场馆更好地利用起来,也成了北京市重大项目办的重点工作之一。而作为国家游泳中心的“水立方”则也要华丽变身为冰立方,那么变身冰立方后,它的主要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第一,作为承载2022年北京冬奥运比赛项目的场地。本着绿色、共享、节俭、科技的改造和提升原则,进一步减少赛前场馆建设费用的支出以及赛后场馆改造费用的支出,“水立方”根据冬奥会的需求,将原本属于游泳区的位置转换成冰壶的场地,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,通过新材料、新科技形成4条标准的冰壶比赛用赛道,实现精彩奥运和可持续发展的双向目标。改建完毕后,冰壶项目的比赛场地,可以容纳大约4000余人进行比赛项目的观看。

第二,水立方转冰立方,为世界各国奥运场馆改建提供新模式。水立方与冰立方之间的完美切换,既能满足冬季冰上比赛项目的需要,同时也保留了夏季奥运会的运动功能,这样也为世界各地奥运场馆运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。既能减少奥会场馆建设所带来的的巨额支出,同时还能让结束赛事后的场馆能有更多的用途,将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理念贯穿其中。

第三,水立方转换为冰立方,也代表着我国的绿色环保标准大幅提升。运用新材料、新技术,改变以往在混凝土地面进行制冰的传统做法,通过在泳池赛道中架空结构实现转换,这样做既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,同时也可以实现后期材料的重复循环利用。

水立方的全面资料

国家游泳中心(水立方)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,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,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。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建设、管理和运营,于2003年12月24日开工,于2008年1月竣工。

2008年奥运会期间,国家游泳中心承担游泳、跳水、花样游泳、水球等比赛,可容纳观众坐席17000座,其中永久观众坐席为6000座,奥运会期间增设临时性座位11000个(赛后将拆除)。赛后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、集游泳、运动、健身、休闲于一体的中心。

水立方与鸟巢相似,也是采用了传统的防雷技术。水立方的地下及基础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,地上部分是钢网架,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通过焊接连接,共同形成了一个立方体的笼子。

扩展资料

水立方变身冰立方

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,启动了向冰立方华丽变身的改造工程。

改造后的冰立方将在比赛大厅新增冰壶场地,同时在南广场新增地下冰上运动中心。记者从水立方主管单位北京国资公司获悉,水立方场馆计划在年底前具备举办冰上赛事的功能,并通过国际冰壶赛事的“首秀”完成对冰上功能的检验;

南广场地下冰上运动中心,在2019年9月完成主体结构施工,2020年2月建成达到使用条件,每年可接待超过10万名冰上运动爱好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