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综合

体育公园设计规范要求(运动性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及各按什么要素来分区)

时间:2024-03-18 作者: 小编 阅读量: 1 栏目名: 综合 文档下载

公园健身区域设置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》12月1日起实施,从完善政策和标准的角度推动解决群众“健身去哪儿”难题。《标准》提出6个强制性条文,主要涉及居住区选址的安全性原则、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、公共绿地和集中绿地控制指标、住宅建筑间距日照标准等。与《规范》相比,《标准》中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大幅增加,同时强调了绿地更接近家门、方便居民使用的功能要求。

公园健身区域设置要求

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》12月1日起实施,从完善政策和标准的角度推动解决群众“健身去哪儿”难题。

《标准》提出6个强制性条文,主要涉及居住区选址的安全性原则、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、公共绿地和集中绿地控制指标、住宅建筑间距日照标准等。随着《标准》实施,原国家标准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》(以下简称《规范》)同时废止。

与《规范》相比,《标准》中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大幅增加,同时强调了绿地更接近家门、方便居民使用的功能要求。《标准》对于居住区体育休闲设施用地与规划上有两大突破性修订:

一是在强制性条款中特别规定“新建各级生活圈居住区应配套规划建设公共绿地,并应集中设置具有一定规模,且能开展休闲、体育活动的居住区公园”,并规定居住区绿地公园中应设置10%至15%的体育活动场地。

二是提出了15分钟、10分钟、5分钟生活圈配置体育设施的方案、占地建议以及建设全民健身中心、多功能运动场等便民体育设施的种类考量。

对居住街坊内集中绿地的规划建设,《标准》规定新区建设不应低于0.80㎡/人,旧区改建不应低于0.35㎡/人;宽度不应小于8m;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绿地面积不应少于1/3,其中应设置老年人、儿童活动场地。

全民健身潮越来越热,愿意投入到运动健身中的人越来越多。不过,“健身去哪儿”的问题也日益凸显,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新需求。而近年来,随着运动健身人群持续增加,体育设施建设也逐渐加速。记者走访发现,除了一些老旧小区,我省各市市区内大部分商住小区都建有配套的健身场地、健身器材。再加上体育部门不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,公园、社区、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健身器材可谓遍地开花,“走出家门就能健身”已经基本成为现实。而今出台的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》,从完善政策和标准的角度,把群众健身场地建设工作更进一步落到实处,从根本上解决“群众健身去哪”这个问题。

休闲体育公园规划和设计方面要注意哪些?

休闲体育公园规划和设计-绿维创景-值得关注,体育运动与旅游自古有天然联系。古代旅行徒步为主,本身就是意志和体能的锻炼。在当代,旅游活动仍然是健体强身的有效途径——人们离开惯常生活环境活动,以名山胜水、古迹名胜、异域风貌愉悦身心,在参观游览时仍然需要走或长或短的路,爬或高或矮的山,流或多或少的汗,这本身也是一种体育锻炼。

现在,体育旅游是现代旅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,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,体育旅游产品都已有日益丰富和成熟,吸引大量体育旅游爱好者。而随着休闲泛化逐渐延伸到体育领域,休闲旅游、体育运动和时尚、文化以及当地特色物质文化资源逐渐融合,营造出运动性、趣味性、地域性和文化性交融的休闲氛围。我们更愿意称之为运动休闲,从适宜开发的“休闲旅游”的角度,而不是相对专业的“体育”,来解读这种休闲旅游新模式。

运动休闲正受到来自国内外、各阶层的欢迎。自行车旅游、骑马或骑骆驼游、登山、攀岩、徒步沙漠探险、野外生存训练、峡谷漂流、乘热气球或滑翔伞、滑冰、滑雪、滑草等时尚运动休闲项目方兴未艾;各类体育赛事、体育文化节庆活动牵动亿万人的关注。

运动性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及各按什么要素来分区

你需要的这两篇我都有,,来拿
《南京市聚宝山郊野公园总体规划设计分析》及《南京聚宝山公园功能分区方法探讨》
展开全部

栏目最新